大部分人都有的12种偏见
作者:
| 更新日期:你可能都有这些偏见。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天空的代码世界,微信号:tiankonguse
看书时,看到常见的 12 种偏见,记录一下。
- 确认偏差(Confirmation Bias)
总是喜欢那些同意我们观点的人。
因此,交往的朋友往往与自己的观点一致,获取的信息来源也都是支持自己的观点。
而面对那种令我们不舒服或者不一致的观点或信息时,我们通常会忽略点。
而且这些行为是无意识的,我们惯于忽略相反的意见,而这个情况在网路世界更为严重。
有点类似与推荐系统里面的“信息茧房”,或者平常说的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”。
- 派系偏见(Ingroup Bias)
确认偏差的对象是人与信息观点,而派系偏见的对象则是人与人,人与团体。
人们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,对于团体内的伙伴有著更紧密的亲近感,并且对团体外的人感到疑虑、恐惧,甚至藐视。
这种偏见使人们过于高估所属团体,也容易看轻外人的价值。
- 赌徒谬误(Gambler’s Fallacy)
人们习惯把先前发生的事件放大化,并相信它们会影响到未来的结果。
「掷硬币」就是一种赌徒谬误,如果连翻了5次「头」后,我们或许会认为下一次掷到「字」的机率会增加,但实际上仍是一半一半。
那些赌博者,之所以一直以为下盘可以翻身,也是赌徒谬误思想导致的。
- 购后合理化(Post-Purchase Rationalization)
有时候买了一个没有必要、有缺陷,或者价格过高的产品时,却觉得自己的决定一点问题也没有。
这就是购后合理化,也被称作「买家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」,我们说服自己将原则与心里头的欲望保持一致,以避免陷入认知失调。
很多人面对男女朋友的缺点时,也会通过“购后合理化”来欺骗自己,自己安慰自己以后他就不这样了。
- 忽略机率(Neglecting Probability)
我们很少意识到开车有多危险,对于搭乘飞机在3万5000英尺高空却感到惶恐。
确实,飞行看似是一件很危险的活动,然而在车祸中丧生的机率比遇上坠机事故远远高出许多。
人们不能准确地考虑一项行为真正的风险,往往会夸大相对无害的活动。
- 观察偏差(Observational Selection Bias)
当我们观察到一件事情之后,会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发生的频率增加了。
举例而言,你左挑右选,终于买了一辆原以为「与众不同」新车,后来却发现满街都是一模一样的车子。
这是因为我们将某件事放在大脑即,所以较常注意到它,但发生机率其实始终不变。
- 维持现状偏见(Status-Quo Bias)
人类对于变化感到忧虑,因此常会做出维持现况,或改变最小的决定。
我们选择熟悉的食物、熟悉的品牌、熟悉的政党,这种偏见让人趋于保守,就像一句俗谚说的,「如果没坏,就不要修理它。」
大部分都有这个维持现状的偏见,喜欢熟悉的东西。
事业上,这个称为舒适区。
能跳出舒适区的人是勇敢的人。
- 消极偏见(Negativity Bias)
与悲观与否无关,人们就是比较在意「坏消息」。
社会科学家认为,人类对负面消息有特别深刻的印象,也因为多疑或纯粹太无聊,往往给予坏消息较高的信赖度。
这个也是人们喜欢八卦消息的原因,俗称吃瓜。
- 从众效应(Bandwagon Effect)
不要否认,每个人都是盲从的。
当群众做出喜爱的选择时(风向已定) ,「个人思考」就会被切断,并进入「团体思考」模式。
这个「群众」数量大至整个国家,小至一个家庭,从众效应使我们忽略了个人的动机与愿望。
- 投射偏见(Projection Bias)
人们总会毫无理由地相信「大多数人跟我一样」,而将自己的情感、意志、性格投射到别人身上,这个认知缺陷也可能导致「虚假共识偏见」出现。
最终高估一个意见的可能性,还认为所有人都能够同意。
- 当前偏见(The Current Moment Bias)
我们时常想像未来的艰苦,并相应地改变现阶段的行为与期望,多数人宁愿在当下快乐,也不要在未来远离痛苦。
在1998年一项研究中,受访者选择下个礼拜的食物时,多半会想要水果(74%);可是若是当天的食物,那么有70%受访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巧克力。
- 锚定效应(Anchoring Effect)
这种偏见也被称为「相对性陷阱」(relativity trap),当人们对某个事物进行定量估测时,会将一个特定物当作基准值,并与其他物件比较。
餐厅菜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,总会有些主菜特别贵,有些价格较合理;我们常常选择那些「中等」的选项,因为它不会太贵,也不会太便宜。
只要基准点定了,评价标准也出来了。
《完》
-EOF-
本文公众号:天空的代码世界
个人微信号:tiankonguse
公众号ID:tiankonguse-code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天空的代码世界,微信号:tiankonguse
如果你想留言,可以在微信里面关注公众号进行留言。